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指数基金是一个投资中常用到的产品,但是很多家庭在没有了解、研究市场之前,其实对这些概念是容易混淆的,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指数、指数基金是不是一个东西?公募基金和指数基金又是什么关系?我到底该不该投指数基金?

心里揣着各种疑问的时候,一般会有两种选择,1是不弄明白就先不投,2是先投点再看看情况。1种选择会让家庭错失很多应该进行的资产配置;第2种情况会让投资者在市场涨跌变化中进退两难,无法进行有效决策。这两者都会让家庭难以科学理财,获得长期收益,我们今天就把指数基金的问题尽可能深入浅出地讲透,让大家了解该如何使用这种产品。

一、我投的到底是指数还是指数型基金

首先,我们从指数是什么来讲起。广义的指数是指分析数量变化的一种统计方法,比如消费价格指数、能源价格指数、雾霾指数、股票指数、债券指数等,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被统计内容。指数一般是由专业的机构,通过科学的方法编制,得出一组数字,代表某类事物的变化量。 

股票指数就是统计股票价格变化的一类指数,通常是把整个股市中间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公司挑出来,按照一定的规则编制、计算,得到的一个数字,称之为指数。 

以沪深300指数为例,它的计算公式是:

 

图中是沪深300指数的计算公式,指数等于调整市值除以除数再乘以基点数;因为所有成分股的总市值数据特别大、有零有整的,不利于使用者对比,所以创建了基点数作为一个基础的参照系数;然后,根据20041231日为指数编制的基点日,指数公司根据20041231日沪深300成分股的市值除以一个除数来等于基点1000而计算获得的一个除数,除数在后面的指数计算中是一个固定的已知的数。所以,指数是会随着成分股股价的涨跌而涨跌的。 

通常来说指数编制的规则一旦确定是不会变更的,而符合这个规则的上市公司是变化的,不断会有公司加入或者被剔除,比如中证指数公司根据沪深两市中总市值最大300只股票来编制成一个组合,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沪深300指数,这里包括的300家公司实际是会变化的,优胜劣汰,排在后边的可能会被原本在300名之外的公司追上反超、然后替代。最终我们得到一个动态的、长期代表市场市值最大的公司的指数。平常我们看到这个指数涨涨跌跌,就意味着沪深两市市值最大的300个公司整体的股价走势的涨跌。 

那么我们看到指数是按照一定规则选择的公司,然后计算出来的。理论上如果我们看好某个指数,可以完全按照这个指数的编制规则,去市场上直接买公司股票,从而获得这个指数的收益。但是由于指数中涵盖的公司特别多,一般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上千,还有一系列调入、调出、加权等细节,个人投资者想要完全按照这个操作,是基本做不到的。于是基金公司会发行指数基金来供投资者直接购买,以获得指数的收益。指数基金的官方定义是这样的:指数型基金是以特定的指数为跟踪对象,以该指数的成分股作为投资对象,通过购买该指数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构建投资组合的基金。 

形象一点来讲,指数就像是一个菜谱,指数型基金就像是根据菜谱做好的菜,菜谱决定了这道菜做出来的大致方向,但实际的味道还得看厨师的手艺等因素,会和菜谱有些区别。

所以,指数和指数基金是有本质区别的,指数是设定了框架规则、计算得出一个数字,是虚拟的;而指数基金是一个根据指数规则来进行买卖股票的基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股票组合。 

然后,国内的指数公司还有很多,比如说中证指数公司、深证指数公司、国证指数公司等等……下图中是以中证指数公司的官网为例,可以看到中证指数公司旗下有根据各种系列分类的指数。根据官网统计,中证指数公司旗下总共有1675只指数,非常丰富。

图中可以看到,指数可以根据行业来划分,可以分为消费行业医药行业金融行业信息行业电信行业公用行业……不同行业指数的样本股会根据行业的划分来进行组成。指数也可以根据策略来划分,会有基本面分类、红利分类等等……不同策略指数的样本股也会根据相应的编制策略来进行标的的组成。指数公司还可以提供指数的定制服务,根据投资产品的特点来申请定制,通常是一些基金管理公司会提出指数定制的需求,来满足他们后期投资跟踪的目的。比如中证指数公司与百度、广发基金联合开发的百发指数。

指数的编制是为了反应市场、或某个行业/策略的走势表现情况,比如说我们常用到的沪深300、中证500这类,这两只指数的表现反应了市场的情况。如果对市场、或某个行业/策略看好,我们可以通过投资指数型基金来投资这个指数,通过对指数的跟踪,来分享市场的收益,同时也承担市场下跌的风险。


二、指数的投资价值是什么,指数编制对投资效果的影响

首先,关于指数的可投资性问题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有一些指数的编制规则导致这个指数长期收益极差,就是不具备可投资性的。比如已经退市的申万活跃指数,这个指数是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编制的一个指数,是每周从沪深交易所中选择周换手率最高的前100家公司组成的。换手率的是股票买卖的交易频率,换手率高代表交易的频率高;所以这个指数就代表了市场上交易活跃的股票的价格优势,是典型的追热门股的指数那么追热门到底好不好呢?这个指数用它的“牺牲”告诉大家追热门的下场,自指数开始计算的1999年到退市的2017年初,累计下跌了99%,血本无归。

因为指数的编制是为了体现市场或者行业/策略的发展情况和走势,而且投资指数基金的基础也是我们要判断指数基金跟踪的指数编制方法是长期具有投资价值的;所以指数的投资价值最主要的其实是在于它的编制逻辑,因为只有指数编制方法长期有效,才能帮助投资者获得市场的长期收益。 

所以,指数的编制方法对指数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以沪深300为例,沪深300指数是由沪深两市中规模大、流动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300只股票组成,以综合反映沪深A股市场整体表现。

我们以沪深300指数的编制规则举例。

首先,指数公司会根据基本的选股要求创建样本空间;比如说沪深两市截止到2019年底,已上市的企业有3754家,指数公司就需要在这些企业中根据上市时间的要求进行初步筛选,组成一个有效的样本空间。

然后,计算股票最近一年(新股为上市第四个交易日以来)的A股日均成交金额与A股日均总市值;这样,样本就得到了两个变量,日均成交金额和日均总市值。

接下来,先对流动性进行筛选,剔除样本空间中最近一年日均成交金额排名由高到低的后50%的股票(这个是为了剔除点流动性过小的公司,流动性小会影响投资价值);再对公司市值进行筛选,对剩余股票按照最近一年日均总市值由高到低,选取前300名股票作为指数样本。 

当指数在有效编制的基础上,指数型基金对投资效果的影响大多会体现在跟踪误差上。世上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相同的道理,即便是完全复制跟踪指数的基金也会存在跟踪误差。通常而言,指数基金会以追求尽可能小的跟踪误差为目的,使投资组合的表现与所跟踪的标的指数相一致。 

影响指数基金出现偏离度和跟踪误差的原因有很多,这里列举比较常见的四类:

1】跟踪标的指数成分股的调整会造成跟踪误差

一般指数每半年会调整一次成分股,指数基金需要相应调整投资组合。但是买进卖出股票一次交易就完成的可能性是基本不可能的,也不可能买卖的价位正好和指数调整的幅度相符合。 

2】基金的申购赎回对指数的跟踪造成误差

开放式基金必然需要面对投资者对基金的申购和赎回,这是无法避免的。

当出现大比例申购或赎回时,指数基金必须大规模买入或卖出。如果市场大涨或大跌导致卖出的价格偏离当天的收盘价较大,那么买入卖出后保留的现金比例未必符合基金契约的规定,这必然会导致指数基金与标的指数的偏离度较大。 

3】指数基金的建仓期会影响跟踪误差的数据

指数基金成立后需要一段时间的建仓,快速建仓还是缓慢建仓,这对跟踪误差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如下图所示,2只跟踪沪深300指数的基金,在新成立以后的跟踪表现是不同的。A沪深300指数A基金在成立后的一段时间的涨跌与指数涨跌有明显差异的,而B沪深300指数基金则在成立后就保持与指数走势基本一致。当这部分的误差形成后,即便后续误差没有继续扩大,基金管理的不错,但建仓造成的误差依旧是很难再缩小的。

 

然后还有一种情况,一只基金成立于2003年,于2008年改变策略,变更为跟踪沪深300的指数型基金,沪深300指数是2005年正式发布;如果不了解这其中的细节,直接从成立日开始计算误差,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偏离度。

所以只有过了建仓期,才能真正的看到指数的跟踪误差大小。 

4】指数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冲动容易造成跟踪误差

大部分的股票指数型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范围为基金资产的90%-95%,即便指数基金是复制指数,但实际上基金经理依然有一定的操作空间。比如在仓位设计上,基金经理可以预留部分的仓位主动控制。基金经理的主动投资操作就会影响指数本身的跟踪误差,不管基金经理的判断操作是对是错,都可能会导致业绩增长偏离指数。


 

三、家庭投资者应该如何使用指数型基金

作为家庭投资者去使用指数型基金时,首先要选择一个长期有投资价值的指数,如何选指数这个问题单独就可以作为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后续我们会单独写文章进行分享。

在已经选定指数的基础上(比如我们常见的沪深300、上证50指数都是长期有价值的),之后需要关注两方面,一个是跟踪误差,一个是基金规模。 

先从跟踪误差的角度来讲:如果把指数和指数型基金比作菜谱和菜肴,那么纯复制指数型基金和指数的关系就是西式菜谱,菜谱中的材料和分量都会十分明确的写清楚,基金经理只需要根据成分股情况和权重复制着去建仓和调仓即可。

所以纯复制的指数型基金的业绩表现,可以视作是所跟踪的指数的市场情况表现。然后业绩的差异也基本上是因为基金经理的跟踪误差导致的。因为,在同一类完全复制指数的基金,实际操作中也会因为建仓时间不一样以及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不一样等原因,导致各只基金存在收益差异。那么作为投资者,当我们很难去研究跟踪过程中为什么造成误差时,我们可以尽量去选择跟踪误差小的那种,总的来说跟踪误差在0.1%左右的指数型基金就算跟踪误差比较小的了。         

然后关于基金规模的筛选:我们通常不建议选择规模太小的基金,规模大能够更好的维护它本身的持仓情况,一定程度上去应对投资者申购赎回的冲击。

首先,基金规模的估值是其持仓个股的占比累计市值,所以当基金的持仓股中有一部分停牌了,那么就会影响基金的整体估值,从而当基金面对赎回和申购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说,一只规模1亿的基金,当它的持仓中有1%的个股停牌,如果此时有客户赎回100万,那么就需要在剩余的99%的资产中进行赎回,这100万的占比就是1/99。同样的情况,如果基金的规模有10个亿,客户赎回100万,那么这100万的占比就是1/990。从赎回资产对总资产的占比数据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规模大的基金能够明显地降低这部分的影响。 

“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大部分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早晚会发现最好的投资股票的方法,就是购买管理费用很低的指数基金。”指数型基金也由于费用低(管理费)、跟随市场涨跌而涨跌等优点成为了成为了各类大V争相吹捧的对象,指数型基金也成为了投资者比较青睐的投资选择。但是投资指数型基金到底会有什么坑,我们到底要怎么看待指数型基金呢。 

和指数型基金(被动管理型基金)相对应的还有主动管理型基金,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投资中,基金经理会主动地做择股和择时,选择更好的股票和更合适的买卖时机。我们研究境内外市场中的各类基金长期收益,发现在美国,巴菲特的结论是对的,指数基金长期看收益率高于主动管理型基金业绩。但是在中国A股却恰恰相反,长期来看,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业绩表现是明显好过指数型基金的(具体研究文章我们会在下次的内容分享中进行介绍 )。所以在中国,简单地长期持有指数型基金,是无法达到市场平均的收益结果的。 

由于A股市场上涨下跌的波动非常剧烈,指数基金是完全跟踪市场涨跌的,我们投资指数型基金时是需要投资者有一定择时能力的,很多投资者在错误的时间、泡沫行情的阶段大量买入指数基金,长期收益是非常差的。

最后做一下总结,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遵循下面的方法投资指数基金,是能够获得它应有的收益:

1、做好心理建设:不要指望指数基金是一种神奇、低风险的产品,他与其他股票型基金一样会随市场涨跌大幅波动。

2、衡量好要拿多少钱来投指数基金:建议只从3-5年内不用的钱中做规划(短期内要用的钱千万别投),然后从长期可投的钱里划出打算追求高收益(同时承担高市场波动风险)的金额,这个金额的50%,用来投指数基金。

3、建议投资主流的指数基金: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这几个指数有长期投资价值);优先选择成立时间1年以上,规模较大(至少10亿以上)、跟踪误差小(0.1%左右)的基金。

4、用科学的方法执行投资:了解市场周期,在熊市和震荡市中加仓,坚持持有,当牛市启动直到发生泡沫行情,逐步减仓。(以前在一篇写基金的文章中有详细的描述,大家可以参考:《投资公募基金到底怎么才能长期“挣大钱”》

使用我们理财向导服务的家庭,我们会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财务情况和需求,把整个投资组合做得更适合于他,其中使用到的产品包括指数基金,也包括其他金融产品(比如主动管理的股票基金、债券型基金、各类策略的私募基金、信托等等),在不同的行情下,不同的产品起到不同的作用;并且在市场未来不断的变化中,我们也会做相应的研究和调整应对,帮助家庭更大概率地实现财务目标。

希望通过对指数的介绍,能够帮助到大家初步的认识什么是指数,如何使用指数型基金。后续我们还会介绍主动管理基金,国内主动管理型基金和被动管理型基金的收益率对比,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更多面的信息参考。

  

话题:



0

推荐

吴清扬

吴清扬

36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新竹理财创始人、北京帆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曾任北京银行北京分行私人银行业务负责人。获总行理财经理大赛第一,首都十佳理财师, 从无到有的搭建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团队,带领辖内65家支行300余名理财经理的零售团队开展财富管理业务。负责分行的投资策略方向研判、私募基金项目等工作,服务千亿资产,对各类证券投资市场有丰富投资研究经验。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