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家庭应该如何看待重疾险”的一些看法。分享的内容我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怎么区分重疾险和医疗险?上次我们分享了医疗险之后,有很多朋友都说:我还是分不清医疗险和重疾险。确实是这样的,事实上有一些保险销售会把医疗险说成重疾险,重疾险说成医疗险,还有统一说健康险等等。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几个词到底怎么区分;第二部分是大家最关注的,就是“我的家庭应该怎么样看待重疾险,应该买什么样的,买多少?”第三部分我们再说说,市场上的重疾险产品各种各样,“我在选择的时候怎么决策呢?

 

 

·  正  ·  文  ·  来  ·  啦  ·

 

一、“重疾险对家庭的作用,它和医疗险的区别”

       

 

上次我们说到了各个家庭所面对的风险类型,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种:身故可能会带来家庭责任的缺失、大额的医疗支出风险、收入的损失风险。

 

就像我们的标题说的,“重疾险只是用来支付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吗?”其实不然,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明白什么是医疗险,什么是重疾险。“医疗险”、“重疾险”、“健康险”,这几个词确实容易混淆。“健康险”指的是一个大类,它是包含了医疗和重疾险的。而“医疗险”和“重疾险”,我们从下面这两个方面来看一下,它的区别是什么?
       

     

 

第1,这两个险种的赔付方式不一样。
医疗险是报销型,也就是花了多少钱报销多少,所以我们常说的医疗险的保额是200万、300万,其实是报销上限;如果看病花了20万,保险公司是不会赔200万的。重疾险是赔付型。赔付型的意思是,当触发了一定的赔付条件的时候,就会一次性赔付全部保额。比如说我买了50万的重疾险,如果得了重疾就会一次性赔付50万。

 

第2,重疾保险不只是用来覆盖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它的作用其实是覆盖“康复成本”。
“康复成本”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单纯的把康复成本理解为医疗支出。因为医疗支出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会带来收入损失,这部分其实是更大的损失。以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也就是癌症为例,癌症平均的康复周期大概在3-5年,也就是说5年之后,基本医学上就判断你是痊愈了。咱们不能生病了还得一边工作一边治病,这样病治不好,损失更大。因此在专心治病的这3-5年的时间,患者是无法获得工作收入的。

 

所以这可能是相比于你支出的医疗费用更大的损失。医疗支出我们可以用医疗险去覆盖。这里要注意的是,倒不是说重疾险赔付的钱就不用来治病了。钱理赔给你,你当然可以拿去治病,但是明明我们有保费利用效率更高的医疗险(可以简单理解为更便宜的医疗险),我们为什么要拿非常贵的重疾险去支付我们的医疗费用?所以说康复成本中医疗支出的部分,我们可以用医疗险去覆盖,而重疾险就应该直接专项的、点对点的打击“收入损失”这个风险。

 

把医疗险和重疾险的区别从根本上弄清楚了,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一些人说“为什么别人的健康险一年就几百块,而我要交几千几万块”。举个例子,比如说30岁的男性,如果买市面上比较常见的百万医疗险,每年的保额(也就是报销上限)有200万、300万的,但是每年保费只有300块、400块。如果是重疾险,同样30岁男性,他买一个100万的,交30年,保到70岁,还不带身故责任的(这些责任类别具体我们稍后第三部分会说到),根据重疾险的产品结构不同,我们统计了它的保费一年大概会在8000到16000之间;如果是保到终身,它的保费会上升到16000到25000之间。而且我们做统计的这些数据,还是市面上这些已经是性价比比较高,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了。很多保险销售在向家庭提供服务时缺乏这种专业的解读,也没有通过专业的顾问给你做咨询,家庭在销售的引导下,很有可能会买一些所谓的“大礼包”。“大礼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表面上我是买了一个重疾险,但其实这里边可能涵盖了很多其它责任,这些责任很多不是你的家庭必须的,这样一来你的保费支出可能就会更高。
 

◆ ◆ ◆  ◆ 

 

二、“我的家庭到底是否需要重疾险?如果需要的话需要多少呢?

 

这个问题我们通过研究,和大量的实践中与各个家庭去沟通,我们发现其实各个家庭情况不一样,要分别来看。回到刚刚说的,就说癌症它平均的康复周期3-5年,对吧?其实这3-5年当中,我们最需要专心治病,你别一边工作一边去治病,大致是前三年。也就是说保守估计,这场重疾会让你损失接下来三年的收入。那么这三年收入的总和,对每个家庭的影响大小,是我们判断重疾险的需求有多少的重要依据。
       

 

我们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来对比一下。家庭A是一个30岁的家庭,孩子两岁,年收入50万,目前的金融资产积累了100万。这家庭的生活开销、旅游支出、包括孩子教育、房贷等等这些支出,大约是30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想象一下,我作为家里的经济支柱,接下来这三年我本来能挣150万,每年的这50万是要拿来应付掉我这30万开销的;但是我生病了,我挣不到这150万了怎么办?这种情况下,我虽然生病了,但是这30万的支出还是比较刚性的,孩子上学、还房贷都压缩不了。那么这种情况下,这30万从哪来?我们可能就会想到我积累了100万的金融资产。这100万可能有一部分在封闭的理财产品里,一部分在基金之类的,本来打算长期投资,追求保值增值。但是市场涨涨跌跌也很正常,现在亏了10%,只有90万了。本来我可以继续持有,等到它涨回来。但是结果我生病了,现金流断了,只能从这部分里撤出了。于是,我们就面临了一个叫做“被迫撤资”的情况,我们在说投资的时候会说,被迫撤资是投资当中的一个大忌,因为持续性对于投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被迫撤资”是我们应对的一个方法,如果你不想去被迫撤资,你就得想其他方法。对于这样的一个家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买一定的重疾险。因为对于家庭A来说,接下来三年150万收入损失对他们来说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被迫撤资这是一方面,同时你的家庭生活质量可能会下降,而且会有更长远的种种影响。那么这样的家庭,收入损失带来的影响,至少有100至150万的水平,所以如果想咱们未雨绸缪把它去覆盖掉,买相应额度的重疾险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就是差不多每年支出1至3万的保费在重疾险上面,但是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100至150万的影响,我就已经提前做好了应对准备。那什么样的家庭不一定需要重疾险呢?

 

咱们再来看家庭B,一模一样,也是30岁年收入50万,但是家庭B已经积累了1000万的金融资产,可能是拆迁卖了一套房。那么一个有了1000万的金融资产的家庭B,对他们来说又是完全不一样的情况。虽然同样我也可能会面临着150万的收入损失,但这150万对于家庭B来说,影响就远远不如之前的家庭A的150万那么严重。

 

因为这个家庭他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金融资产了,每年30万的开支在他的1000万中只占3%,从这里支出,对他的长期投资产生的影响很小。所以我们会发现,虽然说这150万的本来能挣到的钱确实是损失掉了,但对我的家庭带来的客观影响就明显比家庭A要小很多。那么这样的家庭在衡量重疾险的额度的时候,选择就从容很多,可以买50万左右保额、减少一些损失,也可以覆盖风险充足一些,保到150万。

 

所以我们看到有时候会有很多销售导向很重的人会说,或者网上很多文章会说:“我们重疾险买多少?买3年年收入、买5年年收入”,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僵化的说法,我们是要结合这个损失对家庭主观和客观上到底产生的实际影响是多少来决定的。再多说一句,比如说还有个家庭C,每年挣多少花多少,还背着房贷,这种家庭买重疾险的必要性和额度就又高于A家庭。
不同情况下,重疾险对他来说的额度需求也会发生转变,所以种种情况、几个维度我们都得去考虑。

 

再看家庭D,一个60岁的家庭,同样是收入50万,金融资产100万。那么他和一个30岁的家庭A区别在哪?前文提到的,重疾险覆盖的是收入损失,对于60岁的家庭,快退休了,很快就没有收入了,这种情况下重疾险的需求就很弱了。

 

这时候可能就会有的人觉得:那我觉得我收入损失实际对家庭影响确实没那么大,我就不买了。针对这个想法,接下来我就再给大家补充2点重疾险的作用的看待角度。第1个作用,我们知道实际操作当中的,医疗险它是报销型的,那么除了那种高端医疗险可以垫付,就是你把保险公司直接和医院结算,自己不用先行垫付医疗费用,其他大部分的医疗险是需要自己先垫付医疗费的。那么这相当于就有一笔现金流的支出了,这笔现金流有多少?可能一次性花20万,也可能我这持续治疗当中累积花超过100万都是有可能的。那这些钱怎么来呢?

 

我们生病了,理想的赔付顺序是:找重疾险赔钱出来,然后拿着钱去看病;然后拿着看病的单子去找医疗险报销。所以说这个时候重疾险有一个实际操作当中的作用,就是用于先行垫付医疗费用,避免这笔医疗费用影响了家庭整体的现金流。第2个是我们在看待医疗的时候,其实不要被局限于“我去三甲医院常规的接受医院治疗”,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其实还有很多非常规的康复方法,这些显然都不是医疗险范围内的。比如说什么我们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干细胞治疗,这种打个干细胞,动辄都是20万30万一次,明显医疗险是不会报销的。再比如说心理治疗、买一些补品,这些花的钱保险也都是不会给你报销的,但是他对康复又是有积极作用的。那么如果这个时候我得到了一笔非常合理的赔付,在面临这一些选择的时候,我们就更灵活,也更坦然一些。

 

以上两点是我补充的重疾险的另外两个作用。
       

◆ ◆ ◆  ◆ 

 

三,“这么多重疾险,各种各样的重疾险,我们怎么去选择?我们的决策顺序是什么?

 

做决策这个事情我们永远都是要有主有次,我们要来看待做决策主要矛盾是什么、次要矛盾是什么。我们在看待重疾险的时候,主要矛盾就是我们要先选择重疾险大的方向上的分类,有保到70岁的重疾险,也有保终身的重疾险,也就是保障时长这个层面上,是定期还是终身。如果是一个以工资收入为主的家庭,理论上60-65岁退休了,那么纯从收入补偿的角度说,其实买一份保到60-70岁的重疾险就够了。退休以后没有收入了,即使生了大的病,纯从收入的角度说不会有什么的影响。再从定价的角度去看待保障时长,这种保终身的它是怎么定价的呢?对比保费我们会发现,保终身其实比保到70岁的对30岁的男性来说,由于选择的产品结构不一样,保费贵50%到100%都是有可能的。简单分析的话,保障时长是终身的产品,对比保到70岁的,70岁之后的风险保费,也就是说交的保费当中用于重疾保障的这部分保费,就会通过一个折现算到你前面20年每年交的保费当中,保费自然就升高了。

 

所以是不是70岁之后重疾险就没必要了,我们买定期就可以了呢?我们认为是不一定的。选定期还是终身,对每个家庭来说选择都不一样。

 

哪些因素会更倾向于定期呢?如果我特别理性计算,只要关注有收入的这段时间,那我更适合定期;如果我的家庭的保费预算比较吃紧,除了重疾医疗之外,还需要一些寿险和意外的保障,得要留出一些预算给其他的保险,那么我更适合定期。这里要提一个保额和保障时长优先级的问题。我们觉得,保额是要优先于保障时长考虑的,也就是不要为了时长牺牲保额。因为我们发现一个100万保到70岁的和一个50万保到终身的,50万的它虽然保终身了,但这50万在终身的各个阶段都解决不了我的问题,会很鸡肋;100万在70岁之前是可以解决我的问题的,因此我们觉得要优先去考虑保额当需要控制保费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牺牲保障时长的方法来做妥协。

 

哪些因素会更倾向于终身呢?有一些家庭可能比较看重我前面说的另外两个作用,一个是可以先付钱赔出来解决医疗费,还一个是能有更灵活的康复方法选择,如果看中这一些,其实对他来说终身的重疾保额有50万、100万也是合适的;还有就是在满足了定期的保额需求之后,保费预算充裕的,可以把保障时长延伸到终身;或者是主观意愿上倾向于用现在的保费为70岁之后的重疾买单的,这时候“终身保障时长”创造了用户体验和认知上的价值,那也是适合终身的。

 

总之,保障时长要灵活看待,而不是用僵化的思维说定期的好或者终身的好。
 
再比如说单次赔付还是多次赔付。其实市面上现在逐渐的这种多重赔付的重疾险,已经在把这些单次赔付的重疾险都淘汰掉了。原因是这样。我买了一份重疾险,买的时候健康,可以让我买,但是一旦发生了重大疾病之后,这份保险赔付之后,保单也就结束了,然后我就成为了有既往病史的人,这个时候我想去再买一份重大疾病保险的时候就买不了了。但这次的重疾康复之后,我可能之后还会再得重疾,对第二次、第三次的重疾我们就是“裸奔”的状态了。这是多重赔付的意义所在。单次赔付适合做定期保额的增强,实际很多家庭都会选择一份终身的多重赔付,加上定期的单次赔付,来增强70岁之前发生首次重大疾病时得到的补偿。还有赔付币种的选择,这个展开说内容很多,涉及到香港保险、美国保险等,尤其是关于香港保险,很多家庭看了香港保险就想问香港保险怎么样?其实你优先要考虑的是“我为什么要买香港保险?我是不是需要外币?”因为赔过来的美元或者港币,一次性赔了几百万,涉及到我外币该怎么用。这个大家可以结合我们之前说的那一篇外汇的文章来看待这个问题。香港保险这个内容很多,这里就不展开了,大家有问题可以留言。
 
主要矛盾是这些,把这些决定清楚了,我们再来看次要矛盾:到底是买A公司的产品还是买B公司的产品。我们发现很多客户实际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次要矛盾上,你主要矛盾还没解决,就花大量时间琢磨产品对比,也会看很多类似“2019年最值的XX险!”、“这个产品一出,其他保险公司都疯了!”这样的分析产品细节的文章,最后发现:A公司这产品好像是比B公司便宜5%,但B公司产品好像比A公司多赔10%;哎!还有个C公司的产品,疾病种类多5种……就这么对比来对比去,最后很纠结,一拍脑门儿买了个50万保终身,含身故责任,还有一堆其他附加责任的重疾险。回头一问,这个家庭年收入100万,50万的重疾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里说到了一个“含身故责任”,我们解释一下。大家肯定会发现很多重疾险它都有身故的责任,怎么去看待?从定价的角度,保险是根据保障责任按模块定价的,这种有身故责任的重疾险,其实相当于是你买了一份重疾险,上面又放了一个寿险责任的模块上去,因此明显会比没有身故责任的要贵。那么问题其实是在于我是否需要身故赔付也就是寿险责任。需要的话,也要对比单独买一份重疾加一份寿险,和一份含身故责任(而且身故责任是打了折的,因为如果重疾赔付了身故就不会赔付了)的重疾险,这两种方案的总保费。

 

为什么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次要矛盾呢?各家保险公司的精算师都是很精打细算,并且以保险公司利益为优先的,一旦有一家保险公司的精算师设计出了一个明显比其它家厉害的产品,隔壁家的精算师立马就会召集团队跟上步伐。所以我们实际选出来的这些竞争力强的产品大体上都是差不多的。轻症赔两次和赔三次、每次赔30%和20%、30%、40%递增赔付、保65种重大疾病和保66种重大疾病,诸如此类在我们看来其实是“细枝末节”,是不值得大家花很多时间去研究的。与其花这么多时间去看这个,不如咱们先把主要矛盾想清楚了。这种对比产品其实真要花时间能花非常多时间,每一份保单合同都有好几十页,里面几十种病种,你还得挨个去看判定细节,这些对普通家庭来说都是机会成本非常高的事。时间应当花在自己专业的事上,去学习工作挣钱,而不是去花大量时间看“软文”、研读产品销售话术的细节、去琢磨究竟A保险还是B保险好。

 

总结来说,我们认为重疾险对大多数白领、金领家庭都是很必要的,希望大家都能正确理性地看待自己家庭对重疾险的需求。
 

◆ ◆ ◆  ◆ 

 

问答环节


Q:保险合同里那么多病种,那么多条款,怎么看?除了25种规定病种,剩下的各家保险公司都不同,还有轻症、中症、重症的区分,轻症多次赔付只是噱头吗?

A:保险合同里的条款怎么看,首先要明确自己看合同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想了解保险的基本内容,看保险责任、保障时长、缴费年限、免责条款这些重要内容即可。如果是想深入研究,三四十页的保单合同,确实很费时间也不容易看明白。举个例子,以心脏病的赔付判定为例,有个叫做心肌蛋白T的指数,这个大家在体检的时候可能都不会仔细看,但保险合同里会对这个指数做明确的判定,有些说超过1.6赔付,有些说超过1.2就赔付。如果是主观上担心自己会得心脏病,那这个指数规定范围就决定了判定的宽松程度,就成为了你选择保险的重要依据。再比如现在愈发常见的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对结节的大小,是否手术摘除等等,也都会在合同中详细写。

 

 

25种病种是规定必须要保的,理赔频率最高的10个的疾病种类就已经占到了总理赔数量的98%以上,因此对每个重疾险保的疾病种类不必太过纠结,更何况现在的重疾险对疾病种类都已经远远超过25种了。轻症多次赔付并不是噱头,因为实际的发病时,往往一个轻症会诱发一系列轻症,进而导致重疾,所以这个轻症多重赔付是有意义的;而且从定价角度,有轻症多次的比无轻症多次的也确实增加了更多保费,说明了这个责任是有价值的。

 

 

Q:我买了一个两全险,它里面又有重疾又有寿险,这是怎么回事?

A:两全险很多人都会买,所谓“生死两全”,往往生死两难全。这个产品的结构是:主险是一个寿险(往往有分红),附加一个提前给付的重疾险,重疾占用主险额度。100万的两全险,50万的重疾提前给付,意思是身故会赔付100万,如果身故之前得了重疾,会提前赔付你50万,但是之后身故就只赔付50万了。之所以寿险分红,而不是像香港的重疾险分红,是由于大陆的法规明确了“健康险不允许分红”。这类两全险,得先分别考虑自己究竟需要多少寿险额度,又需要多少重疾额度;分开买一个寿险加一个重疾,和买一个两全险(还得考虑这个两全险的寿险是得打折扣的,因为重疾占用了保额)的保费之间差距怎样?

 

 

 

Q:有做香港保险代理的朋友给我推荐了可以分红的重疾险,靠不靠谱啊?和大陆的对比怎么样?

A:放在三年前,香港的重疾险从保障责任和保费都是比大陆要强的。但现在随着大陆保险近年的更新换代, 保障范围和保险形式也逐渐丰富,现在和香港的重疾险从保障责任和保险结构上各有千秋。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如大陆重疾险的“轻症豁免” 条例就是香港保险所不具有的。两地保险对疾病的定义也有一些区别, 比如大陆近年高发的甲状腺癌在香港被认定为轻症, 只会按20%-50%的比例进行赔付。再从实际的角度说,香港理赔慢,大陆的理赔快,如果确实这个重疾险的理赔预计会很着急,又很看重香港重疾险的“保额分红”,那么推荐在买香港保险的同时,在大陆也买一份重疾险。

 

补充一下保障责任的区别,香港重疾险的“多重赔付”更准确的说法是“分组赔付”,即对不同组的疾病进行多重赔付,如中风、心脏病、恶性肿瘤;内地重疾险已经有一些是“不分组多重赔付”,甚至是“不限次数多重赔付”。 买重疾险重点还是要看”重疾保障责任“,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分红“;大陆香港怎么选择得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量,对外币资产的需求也是考虑因素之一。

 

 

Q:我身体比较健康,平时也有健身习惯,饮食也很注意,我觉得重疾离我比较远,有必要买重疾险吗?

A:很简单,你假想一下情景,”我生病了,接下来三年收入没了,我的支出(生活支出、房贷等)都还得继续,我怎么办?”如果你发现收入损失的影响对你来说很大,而你又不想用撤出投资、处置资产(比如卖房子)等方法来弥补收入损失,那么重疾险就是适合你的。决定了保额,再来根据保费的预算调整,是保到70岁,还是保到终身。其实这里有一个还有一个决策中大家会纠结的问题,健身和良好的养生习惯能否减少重疾发病的概率,如果减少的话能减多少。

 

话题:



0

推荐

吴清扬

吴清扬

36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新竹理财创始人、北京帆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曾任北京银行北京分行私人银行业务负责人。获总行理财经理大赛第一,首都十佳理财师, 从无到有的搭建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团队,带领辖内65家支行300余名理财经理的零售团队开展财富管理业务。负责分行的投资策略方向研判、私募基金项目等工作,服务千亿资产,对各类证券投资市场有丰富投资研究经验。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