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信托相关的投资办法。信托产品给人的感受是安全性非常高,事实上在以前也确实是这样的,因为在2014年之前从来没听说发生过风险,直到最近一两年才开始有一些违约的事件发生被报道出来,但总体来说不是很多。现在信托收益率大致在6%~10%之间,比银行理财还是明显要高一些,但是会发生一些违约的事件,所以我们今天也来聊一聊,到底现在这个情况下还能不能投信托,又该怎么去投信托呢?

 

◆ ◆ ◆  ◆ 

 

首先我们要知道,信托其实是一个专业的机构带领大家去做资产管理的服务在国内信托公司是持牌的,金融机构归银监会监管,现在全国一共有68家信托公司,我们买的信托产品就是把钱给信托公司去投资信托产品,其实也分很多类型,最主流的也就是大家平时买的最多的一类叫做信贷融资类的信托产品。这类产品就是你把钱给信托公司,然后信托公司把这笔钱投向某个公司或者某个项目的贷款,跟其约定好时间和利率,到期以后,对方公司只要还在正常经营,资金链没有断,就会把钱还给投资者。

我们今天说的也主要是这类的信贷融资类的产品。图中可以看到信托公司服务的对象其实有两方,一方是投资者,另一方是需要借钱的公司,信托公司从投资者手中募集资金,我们把这边叫做资金端,募到钱以后,把这些钱借给这些公司或者项目,也叫做资产端。其实和银行做的事很像,但是为什么信托公司产品的收益率会比在银行存款或者买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更高呢?

这里其实涉及这两类机构的区别,银行是每一个普通人存钱的地方,也是金融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为了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所以监管部门对银行的经营和各种风控的这些指标都是最严格的。而信托公司不太一样,只有“合格投资者”才能在信托公司买产品。这个“合格投资者”的概念也是国家规定的,要求是金融资产在500万以上,这样的家庭其实抗风险能力也是比较强的。购买信托其实是对高收益的追求,而不是一个基础存钱的需求。所以跟银行相比,信托公司接受的监管标准是相对松一些的。
由于监管的严格程度不同,造成了两类公司对资产端的准入标准不同比如同一家房地产公司或者同一个地方政府下属的企业,在银行可能不符合贷款条件,拿不到资金的时候,它是有可能在信托公司拿到钱的,所以总的来说信托公司的资产端会比银行整体大一些。当然,信托公司也不是做慈善,他承担的风险也会相对大一点,对这些借款企业收的利息也会比银行高,这样给到投资者的产品收益也会高一些。所以我们每个人买信托产品的收益比银行理财高,背后是因为我们承担了稍微高一些的信用风险。
在投资信托产品的时候,法律上要求其实一直是不能保本的,但是信托公司担心违约事件发生以后会影响自己的品牌声誉,以后再发产品没人买了。所以在很多年前,行业内一直默认的潜规则是信托公司对产品都是负责保本的,当时也俗称叫做“刚性兑付”,但是不代表信托产品背后的资产一点风险都没有,当这些产品投的企业借款没法还款的时候,信托公司会通过发行新的产品,或者有一些资金池类的产品,用一些方式腾挪一下资金,把发生风险的产品兑付了。

所以在2013年之前,大量的信托实质上是做保本的,而且收益还能到8%~14%之间,是非常好的一种投资产品。但是信托公司“刚性兑付”不代表风险就没了,他只是暂时将风险藏了起来,拖延了时间,小风险会积累成大风险。窟窿也会越来越大,所以国家就出了很多的政策和规定,要求信托公司打破“刚兑”,不能再“拆东墙,补西墙”了。在2014、2015年之后,信托就彻底打破刚兑,实质性的出现产品违约、到期不能兑付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了。

那么信托不再“刚性兑付”之后,投资信托风险有多大,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

这张图是根据公开数据统计的这些年信托产品发生违约的个数,从2014、2015年开始明显的增加,然后在2018年到2019年 11月份,发生了非常大幅的增加,到2019年为止,现在一共有400多只信托违约。信托公司是持牌的金融机构,但是它的股东也可能有民营的和央企、国企或者是地方政府。有一些投资者认为投这种央企的公司发的信托就没有风险,事实证明我们统计的是单个信托公司发生10笔以上违约的情况,而这些信托公司,既有央企,也有民企和地方的国企,所以通过选公司来进行风控其实是不够的,也没法寄希望说我在一个央企信托买,就一定会给我继续“刚性兑付”,现在的信托行业已经不是这样了,根据公开的数据统计,到2019年中的时候整个信托行业的集合信托资产风险率是1.84%左右。

这些是已经浮现出来的风险,考虑到之前还有一些说不清资金腾挪的方式,这些产品实质的风险我们行业内交流认为集合信托资产风险率大致在2%~4%之间。这几年发生违约风险的公司也是大公司和小公司都有,其中一些知名的,包括A股的两家上市公司,XX生态和东方XX,这些公司曾经的市值也达到过三四百亿的水平,等发生风险的时候,也是超过10家以上的信托公司都在同一个借款企业这儿发生违约。也就是说只看大公司也并不能代表你的投资,就一定不会出现风险。

除了刚才说的这两家上市公司之外,还有南京的建工集团,它是在港股上市,还有河北融投担保公司,这个是河北国资委的一家担保公司,全国排第二大。这些也都是发生了集中的违约风险。有些投资者会产生疑问,一个企业他几百亿的资产,他借了几亿或者十几亿,其实也不算很多,违约了之后能不能想办法补偿一些,或者至少退回来一部分。但实际情况是正相反的,大部分信托违约以后就彻底损失了。这个是为什么?

我们刚才提到过信托产品的运作方式是把钱借给企业去经营,其实企业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但凡还有点钱或者能周转一些,甚至借高利贷,只有他能借到点钱,都愿意把信托或者其他借款给还掉,然后扛过去继续去经营。因为企业一旦发生了一次违约,其他的金融机构就再也不敢借给他钱,企业也就彻底经营不下去了。换句话说,这类信托产品发生了一笔违约,基本上就证明这个企业资金链彻底断了,周转的都借不到了,更有甚者直接宣布破产。这个时候企业会进行债务重组或者破产清算,运气好的话能稍微回来一点钱,但是绝大多数情况是不会回来钱的。我们把这种一旦发生就会彻底损失的风险叫做信用风险,它是一种概率性的事件。那么家庭该不该继续投信托产品,我们需要自上而下的去分析,我的家庭适合投多少,该怎么选信托产品?

上面讲到了违约率和信用风险的概念,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个对投资意味着什么?我们把比较抽象的概念描述成一个事实的情况,比如说有一个信托项目,它的收益率是8%,现在市场上信托产品整体违约率大致是2%左右,那么我信托投了100万,接下来的情况是有98%的概率能获得108万,还有2%的概率,这个产品违约我就可能一分钱都没了。这种场景如果我只投一次的话,其实是一个概率性风险,它既有可能赔光也有可能回来108万,无论我多专业,也没法把风险彻底变成0,因为银行在做这些放款的时候也是会有违约的。大概的空间在1%-2%之间,专业的金融机构也没法把违约风险降到零,这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风险。

如果投资者家庭的金融资产在二三百万左右,未来收入并没有特别充裕的话,我们是非常不建议投资者去买信托的。即便信用风险的发生是有概率性的,但是这种概率性风险在事前是难以彻底判断它是会发生在我身上还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如果发生在我身上,就代表资金彻底就没了。通常来说三五百万以上金融资产的家庭比较适合考虑开始用信托,这其实和国家设定的合格投资者标准的逻辑是一样的。有了能够承受风险的能力,我们再去考虑要不要获得更高的收益,通常我们建议500万以上的家庭投资信托也不要超过200万。假设以200万资金一直长期的投资信托,它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多次和频繁的信托投资,那么对整体资产来说,复合收益率就会接近一个考虑到违约之后的真实收益率。

真实收益率有一个公式,这个公式考虑了投资很多次以后可能会发生违约,当违约概率也和市场平均的概率一样的时候,我们投资信托获得的真实收益。假设一个信托产品表面的收益率是8%,当时的市场环境违约率是4%的时候,其实它的真实收益率已经比现在的银行理财4%多还低了。 

所以当我们在投信托产品之前,需要了解市场当时的情况,因为信贷的违约率其实也是有周期的。当信贷产品的繁荣周期的时候,绝大部分的产品是不会发生违约的,违约率非常低。但是当信贷类资产进入到它自身的衰退周期的时候,同样的类别或者同样风险等级的产品,背后的违约率是会大幅增加的,其实现在国内的金融环境就属于信托类资产的衰退周期,宏观层面之下是微观的,对于家庭投资者在看一个具体的产品的时候,它的风险到底大不大,大家也是非常关心的。

发生风险有多重因素,我们今天先说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叫做信托产品的交易结构。这张图是一个抹去了公司名称的真实信托产品,它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交易结构,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买这个产品的风险是大是小。这里最上面的一层合格投资者是买信托计划的人,下面通过了一层信托,投到了有限合伙,然后再向借款企业发放贷款和购买股权,然后再投到一个具体的项目里去。这里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就是信托产品下面再投的一个有限合伙产品,它有一个除了信托计划之外,还有一个叫GP,GP就是有限合伙产品的管理人,也是帮我们投资的信托去管理资产、决定到底给谁放贷款的管理者。GP可以是信托公司也可以是一个外部的企业,这些年发生违约风险的产品,其中有很多都是这个产品的实际管理者和借款人,也就是A这个位置和B这个位置,它们有层层的关联关系。

也就是说他自己管理一个产品,其实是给自己的关联公司融资,这种产品的风险就非常大,因为通常来说信托产品的管理职责是在信托公司去帮投资者去选项目做风控,但是有一些情况,信托公司只是帮真实想融资的企业做一个通道,他只是把这个产品包装一下,实际项目的管理人和借款人是有关联关系的,这种产品就非常的危险,我们不建议投资者去投这类的产品。

这张图就是一个交易结构最简单透明的、很传统的信托产品的结构。这类产品就是投资人把钱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直接来管理和运作这个项目,这里就不容易有一些各种各样的猫腻。风险会比交易结构复杂的产品,在交易结构层面小很多。所以家庭投资者在拿到一个信托产品的时候,第1步是要看交易结构,一定得把这个看明白了再去决策,该不该投,这个是第1步最重要的。然后接下来才是看那个公司他具体的经营的情况,稳健不稳健,现金流好不好,这个每个公司和每个行业的区别就非常大了,以后我们可以有具体的细项的分享环节,去对某一类的信托产品,给大家讲这类的产品应该怎么看风险。 

 

 

◆ ◆ ◆  ◆ 

 

 

问答环节

Q:怎么判断信托产品的好坏
A:判断单个信托产品的好坏是一个非常系统的问题,除了我刚才说的看交易结构,复杂不明白的找人问明白之外,还有一个大家可以参考的,信托产品的销售渠道总的来说有3类,1是信托公司自己销售,2是通过银行销售,3是通过其他第三方平台或者机构销售,总的来说 第三类中不靠谱的产品是非常多的,大家如果要买信托,优先从信托公司和银行进行选择,能把最不靠谱的一批筛掉。

 

 

A:定向增发的信托 ,这个跟咱们今天讲的信贷类信托完全不一样,实际是投上市公司的股票,他的风险和收益就和炒股或者买基金差不多。有的定向增发信托是买1个公司的股票,未来收益好坏就寄希望于1个公司。有的是分散投多个公司的股票。投这类信托的时候,一方面是看市场整体环境是在股市的什么时期,如果是牛市中,就不建议投,因为中国的牛市持续时间短,这类定向增发一般会锁定1-3年不能卖,等到能卖了牛市很可能都走完了,如果觉得市场好建议直接买股票型基金,如果是熊市中,可以考虑配置,但是总的来说考虑到锁定期流动性的问题,不是很建议家庭用定向增发类产品。因为同样的股票直接就能买,还没有锁定期。

Q:你好,这是我的客户经理给我发的,不知道我买合不合适?

“我们平安证券从中信证券那边截胡了一个国内顶尖日内交易的私募产品,过往周胜率100%,年化收益8%左右,40万起投,……”

 


 

A:有一些项目,行业内是知道明显风险大于其他的,不敢说一定违约,但是能判断比较危险。但是其他也有一些没啥苗头直接就爆掉的,比如说今天提到的中X股份、东方XX。这些我们研究上市公司的时候能判断经营的情况不是特别好。这种一般市场上还会卖个2、3年或者更久。

 

 

话题:



0

推荐

吴清扬

吴清扬

36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新竹理财创始人、北京帆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曾任北京银行北京分行私人银行业务负责人。获总行理财经理大赛第一,首都十佳理财师, 从无到有的搭建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团队,带领辖内65家支行300余名理财经理的零售团队开展财富管理业务。负责分行的投资策略方向研判、私募基金项目等工作,服务千亿资产,对各类证券投资市场有丰富投资研究经验。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