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自认为不属于野生理财专家,于是强答一发。

经历背景相关:我做过上市银行北京管理部(分行级)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的负责人3年,带过分行的业务团队,以及管理下属几十家支行几百人理财团队的业务线,除了销售总行安排的各种私人银行产品外,还主导设计并引入过各种理财产品、私募基金、信托计划等产品,算是既做过债权非标、阳光私募等项目,又带过销售团队直接服务过私人银行客户。近两年从在行里也开过财富管理相应的话题,曾经被近百个高净值家庭付费咨询过,目前自己开了一家私募基金,做证券市场投资,以及高净值家庭资产配置服务,接触过各种各样收入来源和投资偏好的高净值家庭,在这方面多少有点心得,借这个话题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资产配置是在干什么?

资产配置是做事方法,在选择做事方法前,最重要的是理清最终目的,我认为资产配置的目的只有一个:调整风险,赚更多的钱。资产配置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为了配置而配置是错的。每个人都该想明白,自己想达到多长时间赚多少钱的目的,在不同的目的下,资产配置手段是完全不同的,试图用统一的配置方法论去解决不同家庭的实际问题,如同鸡同鸭讲,毫无意义。

为达到不同的收益目的,不同的人根据自身的财富状况和投资偏好选择了不同的手段,在采用不同的手段前,想清楚主要矛盾最重要,主要矛盾就是占你财富最大比例的资金你到底怎么用,这个决定性的影响了你的资产配置结果。至于占你资金非常小比例的那些投资,完全影响甚微,次要矛盾并不紧要。

举个例子:甲乙丙各有1000万资产,甲花800万首付贷款买了2000万的房产;乙买了800万年收益6%-8%/年的债权固收类信托计划;丙买了400万定向增发基金+400万二级市场基金。在真实的未来还未发生之前,这三个人组合绝大部分的收益特性和波动特性我就已经知道了,不必纠结每个人剩余的20%资金怎么投资怎么细化分配,那对整体组合收益影响甚微。

二、讲讲资产配置的实务状况

从实际接触各种高净值家庭的经验来看,不同家庭出于收入性质不同从而造成的投资偏好不同是最为明显的,不同情况的家庭所需求的资产配置手段也完全不同。

虽然你问的是1000万以上如何配置,1000万以下的情况我也简单说一下。

100万以下现金资产对应着最普通的上班族或年轻人。基本就是买银行理财、P2P、炒股票/期货、买股票/债券公募基金,投资工具既有限目标也单一,不细说。

100万-500万现金资产属于典型中产,要不就是积累了一些年的收入,要不就是小企业主有了一点现金结余,要不就是刚卖过房子,这些情况下,考虑自住/投资性住房的人是最多的,国内实际的情况绝大部分中产的核心资产都在房子上,所谓的资产配置,往往是绝大部分现金+1-2倍房贷杠杆都在房产,300万的净资产对应着至少500万-800万的房产总资产,这个情况下绝大多数人其实奢谈复杂资产配置,因为你的主要矛盾就是房价涨跌,其他剩余现金对你的家庭资产波动影响甚微。

300万-1000万现金资产的人,是否继续买房换房,还是留出一大部分资金做金融性投资,这就已经开始是个问题了,这类人要不是中小企业主,要不是高收入企业中高管理层,往往家里已经有了至少2-3套房,如果不继续买房的话,金融类的投资工具和策略就开始多起来了。除了上面说过的那些100万以下的方式,私募类方式(单笔100万以上)的固定收益信托类产品、二级市场私募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定向增发/并购基金、对冲基金、境外房产/股权/债券产品,都成为了这类投资者的新玩具,在付出了平均2%/年的管理费和20%的业绩分成后,这些人的金融资产风险特性已经开始多元化起来,随着不同的资产比例,达到了整体组合大约5-30%/年的收益结果,组合间收益的差距,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你投资比例最大的那一两类资产,到底是否选择到了正确的时机和正确的产品。

500万以上现金资产的家庭,其实才谈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分散配置,因为私募类产品才能提供远多于公募产品的多种多样策略,而私募类产品都是100万起的,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若你只有不到300万,没法放在好几个篮子。 

1000万-3000万现金资产的人(终于说到正题),基本已是企业主或超高收入的职业人士了,这个财富状况下,买房基本已经成为次要矛盾,这个财富状况其实是用金融类工具进行一定程度分散的资产配置最核心的高净值人群,也是各家私人银行/理财师们最关注的核心用户。

这类人在金融类产品投资偏好上分化是比较大的:

保守一些的,通常真的就是绝大部分钱都买4%-5%/年的银行理财,甚至2-4%/年的定期存款/国债。整体组合的回报基本就是4%-5%/年左右,这种人要不就是真的很保守怕损失;要不就是这些现金资产根本是他自身资产的小部分,核心资产在于巨大的企业价值,这一两千万的收益根本没所谓-次要矛盾。

主流常见的,大部分比例配置在债权非标类信托/基金资管等取得6%-8%/年(2017年的利率情况)的收益,小部分根据销售(理财师们)推荐的当年热点投向于二级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对冲基金/海外配置等获得浮动收益,浮动收益多半是亏,因为销售导向下什么策略火卖什么,而什么策略当下火往往未来赔钱。所以这部分人考虑了冲动性的浮动收益亏损后,真正组合的收益基本也就是在3%-6%这个水平,个别自身水平高/自身运气好/遇到专业水平高的销售人员的人,组合收益能达到6%-10%这个水平,很难更高了,因为大部分钱都锚定在6%-8%这个固收区间了。

激进一点的,大部分配置在二级市场/股权投资/对冲基金/海外配置等,小部分投债权非标,那组合收益基本就是-10%/年到+30%/年不等,即相当于差点的5年累计赔40%,好点的5年累计挣3倍。好与坏这个也主要取决于是否自身水平高/自身运气好/遇到专业水平高的销售人员。

另有一小部分这个财富规模的人是靠多年股票/期货投资积累的,这些人大部分资产自己就打理了,不用我们教他如何资产配置。

3000万以上现金资产的人,绝大部分身家都是几亿起,这些人的收入来源一定是股权性资产,要不就是创业多年,要不就是上市公司小股东/大股东。我不排除这些人里面有一些还在继续用现成的金融类工具做分散配置,但这种配置对于他们的财富而言真的也只是一个次要矛盾了,采用现成金融产品做投资,收益如何对他们主要只有兴致高低上的价值,实际上对于资产增值效果有限,因为他的核心资产真的已经不是这区区几千万现金了。

这类人基本分两种:

第一种是他还在继续做企业,有继续赚大钱的雄心,手头空余出几千万-一两亿现金,那他最感兴趣的不是产品,而是项目,这两个词的重大区别,你如果真的在私银领域跟这类客户接触得多了自然能意会。由于一定是风险偏好非常高的人才配当创业者,而他又成功了,所以体现在投资方面一般都比较激进,他们的绝大部分资产已经不满足于购买现成的金融产品,还要缴纳那么多管理费不说,最重要的是自己对项目本身没有掌控感(虽然这种所谓的掌控感其实往往只是他们的幻想而已),所以其实他们更喜欢的是独立或联合发起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有可能是定向增发的劣后级,有可能是某个地产基金的股权投资,有可能是成为某风险投资基金的核心LP,不一而足,但绝大部分项目的核心收益来源实质是股权类收益,做区区10%以下的收益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收益的渴望,因为他们的投资参照系是自己创业多年每年自己企业至少30-50%以上成长的成功经历,低于20%/年的投资项目基本无法打动他们做重大投资。对于这类客户,其实核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财富管理对应的销售能力,而是本质上基于投资银行性质的金融工具创设能力和投资机会把握能力。这种情况下你认为他是资产配置么?我认为依然是,因为表面上看起来他并没有把现金资产分散什么都做点,但实际上他的目的其实是比很多几百万资金的人更明确的:把握主要矛盾,赚取自己想要的高回报。

第二种是实体企业已经卖了,或者创业十几二十年,企业已经被并购,自己也想退休了,拿了一大笔钱,那就真的远不止3000万这个数了,至少现金/股权对价在几个亿,在这个财富量级下,通过现成的金融产品投资其实对他们意义已经不大了,无论整体组合的收益是5%也好,还是10%也好,其实他们早都已经不需要财富的增值,保住自己在社会上的对标经济地位才是当务之急。因此这类人很多选择了把资产转移海外,哪怕是购买境外保险这种实际上收益并不高的做法,在他们来说其实也无所谓的:收益低点算什么,老子3个亿一年挣1%都能有300万,你辛辛苦苦干一辈子能挣到吗?这类投资者在境内的资产配置需求其实也只是兴趣为主,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其实没那么高,即使拿出一两千万玩玩风险大的投资方式,也就折损个总资产的小部分,在整体资产的组合考量下真的也就那么回事。

至于身家已经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财富榜级富豪,本话题答案们讨论的这些资产配置,真的也是更无所谓了,这类人其实更多关注的是企业本身的成长,企业价值就是对他而言最核心的资产配置,他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配置主要精力会放在探讨到底要不要再买一块地、再开一个厂、再进入一个新行业、再开拓一个新市场。至于个人理财,什么钱不钱的,足够一辈子也花不完的几亿块早就留好了行吗?销售们如果机缘巧合能有一个这样的客户,好好哄哄他们,随便给你漏出一滴水,就足够让你大大赚一笔。这类人心中的资产配置已经完全不是所谓的金融投资能解决的问题了,我觉得没必要探讨。

(未完待续)

话题:



0

推荐

吴清扬

吴清扬

36篇文章 1年前更新

新竹理财创始人、北京帆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曾任北京银行北京分行私人银行业务负责人。获总行理财经理大赛第一,首都十佳理财师, 从无到有的搭建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团队,带领辖内65家支行300余名理财经理的零售团队开展财富管理业务。负责分行的投资策略方向研判、私募基金项目等工作,服务千亿资产,对各类证券投资市场有丰富投资研究经验。

文章